微信搜索dzsbwz(点击复制)关注公众号可快速找课本
我的书架
电子课本
城市列表
古诗大全
诗句大全
四季的诗句
写物的诗句
抒情的诗句
写景的诗句
节日的诗句
人生的诗句
天气的诗句
写人的诗句
生活的诗句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部编版
沪科版
译林版
青岛版
仁爱版
电子课本网
>
诗句大全
>
抒情
>
离别
>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该诗句摘自宋代诗人
苏轼
的《
临江仙·送钱穆父
》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
苏
轼知杭州时,为
送别
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
送别诗
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
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
真可
谓“
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
相见欢
笑,犹如
春日
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
白居易
《
赠元稹
》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
离别
,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
月夜
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
,
送行淡月微云
”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
人生如寄
,
李白
《
春夜
宴从弟
桃花
园序》云:“夫
天地
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
江南
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
理想
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
,
我亦是行人
”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关于离别的诗句
1、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2、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王昌龄《送魏二》
3、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4、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周邦彦《兰陵王·柳》
5、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许浑《谢亭送别》
6、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7、
“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8、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9、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白居易《青门柳》
10、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您可能还感兴趣的电子课本
高三数学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高二物理选修2-2
高一数学必修2
高二物理选修1-2
高三数学选修4-4(B版)
高三数学选修4-7 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