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 朽言化作神奇,始称作手。词人丢开眼如秋
水,眉如春
山的俗套譬喻,直说
水是眼波横转,
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语,便觉清新可喜。藉此轻快的一笔,那友人所住的
江南山水,也零点个成了
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了。顺此笔势而下,那词客的两大愁事----
送春、送友、也全没了往常的缠绵徘徊,变得做来轻轻巧巧,全不费力。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
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还兴许赶得上春。不如叮咛一声"
千万和春住"吧。你的幸运,也是我的欣慰。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
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
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李白的《长
相思》:“昔时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
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
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
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
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
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
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