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
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
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
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
桃花逐
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东栏梨花》的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
杜牧的《
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的诗说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
东坡的诗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
母亲、妻子、
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
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
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
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
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
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